(转自微信公众号:老夏说课)
开学在即,2023版“概论课”教材修订发行。最近一段时间里,凡是有思政课教师的“各种群”中,大家都在为如何理解教材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甚至不少的教师为此而焦虑和纠结。因为2023版“概论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与21版“概论课”教材相比较而言,变化最大的是将原教材的8—14章内容从原来教材内容中单列出来,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一门课程讲授,由此使教材的篇幅从328页(21版)缩减至266(23版);第二部分变化较大的是“导论部分”。23版“概论课”导论部分的修订,主要依据的是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和相关精神,与21版教材高论部分相比,由7页到14页,内容几乎翻了一倍。所以导论部分的变化绝不是“目录”的调整和增加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提法。只有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学习领会之后,才能对导论部分做如此的修订找到“依据”。第三个变化就是增加了第五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宏观系统的阐述,这也是对目前思政课教师在认识上的一些困惑给予准确的回答。第四个变化就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章(目前是六、七、八)的章节上进行了调整,个人理解比21版教材在相应的部分增强了。个人感觉,从总体上看,23版教材比21版教材更清晰、教学的针对性更强了。
1. 章标题和节标题作了修订
章标题就是按照最新的提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节标题由原来的“三个标题”变成了现在的“五个标题”,其中一至四标题中的内容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表述、提法相一致。
2. 具体内容的修订
(1)增加了一句话,即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之后,增加了“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将最后一句话“发展社会主义”修订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第一个标题只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这一部分与原教材的导论部分相比,修订的部分比较大,不仅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从教材的构成来看:一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参考“七一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等);二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与意义(参考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必然性。
(3)第二个标题重点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这一部分一改原教材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界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界定,而界定的依据和思路就是“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更加突出中国化问题,后一个结合更突出“时代化”,也为后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个不同理论形态、回答不同时期理论和实践的重大主题奠定了基础。这一部分需要重点讲清“两个结合”,这也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概论课”的重要体现。
(4)第三个标题,重点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这一部分的内容讲授起来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有宏观的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视野和体系,因为各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史的凝练程度非常的强。任课教师不是将这一段一段的文字读给学生听,就算讲到位了。主要是要给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等。这一部分的重点,也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就是要讲清楚“两个行”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第一个“行”重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第二个“行”,更加突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理论作用,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5)第四个标题,重点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这里面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理论成果的问题。从宏观的理论形态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过去我们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的理解不过时,这是从宏观结构上看的;从具体的理论形态来看,就是包括从毛泽东思想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种具体的理论形态。对每一种理论形态的界定和表述,重点还是要参看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二是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按照以往这一部分的讲授,各位老师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的理解与原教材的此部分内容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们在纠结的地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系。鉴于公众号内容不能写的太细的缘故,我只能请各位老师仔仔细细地阅读导论的第四部分,分别从指导思想、历史过程、理论主题和思想基础等几个部分,清清楚楚地讲清楚了他们之间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关系。尤其是在教材中特别强调了“一个完成的体系、分成两门课来阐述”的重要提醒,在政治上和学理上都说的很清楚了。我们任课教师在此问题上、尤其是在课程讲授上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
(6)最后一部分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这一部分与原来的导论部分的要求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和学校对于课程的要求进行总结,在此不再赘述。
二、我们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概论课”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我之前多次强调过,思政课讲好不容易,而“概论课”在思政课中又是更为难讲的一门课,它不仅是要承载党和国家对于思政课的要求——“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文化厚度、创新力度、育人效度”等,而且这门课又是涉及学科门类最多的课程。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没有一个人是理论的“全才”,这就决定了做为思政课教师,想要将概论课的所有内容都要讲的好、讲的精彩是不可能的。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如在系统熟悉的基础上,重点讲好讲精彩一个或几个专题。面面俱到学生不一定买账。如果有一节课触动了学生,那么学生会任课老师的。
另外,我也反复讲到过思政课任课教师纠结“细节”的问题。追求细节本身没有错,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追究细节往往是不明智的。因为你在理论上讲得全、讲的细,未必学生就会接受,而且有些内容学生本身并不关注。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教师放弃探讨。只有在理论上探讨清楚,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浅如不可能深出。但是在教学中这种探索也可以是持续性的过程,一次探讨不清,可以在理论研究上不断钻研,但绝不是将你在理论上追求的状态完全呈现给学生,搞不好会将不准确的、不正确的东西传递给学生。吃不准的东西可以缓讲甚至不讲,等弄清楚再讲,这就是教学与研究的关系。